农村公路 新农村的美丽延伸
  • 发布日期:2023-04-06 13:50:09
  • 浏览量:0
  • 来源:灌浆料网

湖北中桥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研究生产高强度无收缩零泌水的灌浆材料和公路桥梁外加剂(压浆剂),为**公路桥梁建设作贡献。

  五月对于新处乡来说,还是粉红色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新处山花尚盛开。在新处当指导员已有一年了,每天往返在新处乡的一条条生态美丽乡村公路。月初的一天,我又一次踏着明媚的春光,前往这个曾经深居一隅的美丽山乡。进入乡村道路,即可闻到花的清香,路旁便可见成片成片的山花。极目远眺,山坡田间,宅前村后,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山花烂漫!三面环山的新建村,仿佛置于松阳的后花园之中,实属难得的人间仙境。从山间小路到致富路再到康庄大道,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像闪光的玉带,把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起来,使富裕和谐成为新处乡新农村建设中的华美乐章。

  新处乡地处松阳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有13个村,21个自然村,总人口6682人,曾经是松阳**偏僻的乡镇之一。 随着一座座大山被打通,一条条泥泞的小路建成康庄大道,农村的交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新处乡已经建成农村公路11条,总路程53.7公里,每个村都通上了康庄公路。康庄公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新处乡的交通环境。人民群众的出行从不便到方便到舒适。交通便捷了,人们积极投身到农业开发的热潮中,荒山变成了吊瓜、毛竹林、茶叶山,农民们勤劳收获的各类农作物、经济作物被快速运往全国各地。交通的改善,给农民创业增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县农村的公路建设在缓慢发展,到九十年代初,松古大地终于迎来了建设乡村公路的灼人浪潮。要致富先修路,成了全县上下的共识和努力方向,我县交通人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中开辟公路,掀起了乡乡建公路的热潮。到1997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2003年以来,省政府加大了对欠发达县农村公路的建设补助力度,在政策的强大拉动下,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一股村村建康庄大道的热潮在全县兴起。

  改革之初,我县农村基本没有公路,能修建一条简易公路就是他们当初的梦想。漫长的山路、闭塞的交通成了那个年代山区农民涩涩的回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开车的手舞足蹈,坐车的点头哈腰”这是过去新处乡农村不通水泥路的真实写照。松阳县委、县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建设中,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进行建设。形成了共识和合力,“要致富、先修路、奔小康,路成网”,这一经济建设与良好环境、公路与致富的关系十分明确,统一了公路发展远景规划和目标。在公路拓宽改造的基础上,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路面硬化,修筑水泥路面,全面改善公路环境。全县公路形成网络,乡与乡之间路面全部硬化,创造了畅、洁、绿、美、安的优美环境。

  创新工作机制抓落实

  2004年开始,新处乡党委、政府积极创新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用足用活政策,大力推动康庄工程建设。一人一路的责任机制。为了使全乡的康庄工程顺利开工建设,每条路有具体的人负责,乡党委政府决定,每个班子成员,实行一人一路,具体负责道路政策处理、资金措施、项目管理。一村一策的筹资机制。全乡13个行政村,每村的经济状况不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一。在筹集配套资金上,实行一村一策,根据各村的实际,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来筹集。各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来筹集资金,通过以林换路、以地换路的方式自求平衡,走出了一条自我建设、自我筹资、自我投工、自我养护的“新四自”建设之路。

  康庄路成了农民致富路

  如今,延伸在新处群山峻岭间的康庄路逐渐成了当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致富大道。走出大山的农民们说,乡村康庄工程是交通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份厚礼,一条条看似普普通通的通村公路,带给农村三大变化:农民开始变了,农村开始富了,农业开始活了。一些山村中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山货运输畅,出山身价高;货俏农民笑,增收奔小康。”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惠及全乡7000多农民,发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纽带作用,为新处乡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效益。

  资源优势得到转化。如果没有康庄公路,这些毛竹哪能运得出去,村民还是守着丰富的资源过穷日子。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当地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农村公路建设使昔日许多交通不便、开发成本高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身价倍增。全乡21000亩毛竹身价倍增。官岭等行政村的毛竹由通路前的每百斤7~8元,上涨到现在近20多元,全乡年采伐毛竹50多万支,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400多元。海拔800多米的庄后村村民周大伯正忙着把刚砍下来的木头码放起来,公路路基的建成大大方便了木头的运输。以前交通不便,木头要用人工背到朱山村,现在好了,路通了,车子也通了,可以很方便地在村口卖木头。周大伯说:“是康庄工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康庄公路真正成了农民的“增收工程”。“以前的公路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很不安全,**重要的是有时候还会耽误农副产品的**佳出售时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腐烂。现在可好,我们的茶叶、香菇、吊瓜随时都可以运往外地,**时间抢占市场,我们现在也算是走上致富路了呢。”农户纷纷说。弯延而上的康庄公路路面平整,公路设施完善,两旁松林竹海绵延,一辆辆运载毛竹的拖拉机不时从崭新的公路驶过。

  生态养殖规模得到发展。乡政府从2003年引进鹊山鸡养殖项目,由于交通的闭塞,养殖成本高。许多养殖户发展积极性不高,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许多养殖户纷纷开始养殖。鹊山鸡养殖效益明显增高,每只一年净赚50元。

  生态旅游逐渐形成。由于交通的改善,许多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保护完整的山村,成了大中城市游人休闲的好去处。官岭村、庄后村成了摄影基地,上海、杭州等地摄影爱好者到官岭采风络绎不绝,部分村民涉足“农家乐”。

  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路通了,客车进山了,广大群众出行看病、子女上学便利了,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民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对“康庄工程”难以修建道路村庄实行下山脱贫。坳后村320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其他各村也有陆续搬到古市筏铺移民小区、松阳县城安居。做到了中心村、下山移民点,移民小区整体推进。“以往需手提肩挑步行10里陡峭山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现在好了,康庄路通到家门口,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朱山村村民开心地说。

  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村村通路,人人出行。如果没有农村公路的建设,当地老百姓还是“以树为伴,以鸟叫为歌声”。广大农民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山区,解决了祖祖辈辈就医难、上学难,推销农产品难的困惑,而今的出行更便捷高效、安全舒适、心气欢顺。客车开进来了,村里涌现个体买汽车,家家户户有摩托,日常用品不再专程到城里买。全县外出劳动力逐步转回乡村发展,农民的生活、经济质量也随之提升。

  促进了农民增收。村村通路,种养旺销。一条条农村公路像一条条流动的血脉,沟通农村和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打破农业区域农副产品自产自销的自然封闭状态,变为自产外销。新处车站位于新处乡官岭村,是全县康庄公路实施后建成的**个乡镇级车站。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种植毛竹和香菇两大产业,自从通上康庄路后,现在每百斤毛竹身价翻了一番,这让村民们乘公交车“种田”的劲头更足了。官岭村农民陈肇清说:“自从车站建成后,我们当地农民种的竹子、香菇等农产品销路一直很好,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也过得红火了,与城里生活差距小了。”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乡村康庄工程的建设降低了农产品和家用物资的运输成本,促进农业产值增加,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乡村康庄工程道路沿线近四分之一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升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党委、政府形象,康庄工程实施改善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村容、村貌和党群、干群关系的转变,有效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和社会和谐度。农村公路,是致富路,是关系路,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

  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道路畅通给农民生活添彩。乡村公路的通畅,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生活变化的同时,农民精神文明生活也提高和丰富了。通了水泥路后,环境改善了,老百姓身上的衣裳和脚上的鞋干净了,出租车和客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道路畅通给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乡村康庄工程实施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充实农民的头脑,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经济意识和进取精神明显加强;各村积极地进行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收入多了,讲文明了”。

  村村通路,展现新风貌。农民的衣、食、住、行、乐发生了质的飞跃。筑好“幸福路”处处可像城里一样挣钱,村民富裕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随之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村落巷道硬化成水泥面,拆除脏乱差的建筑物,打造“空心村”,掀起“改厕、改水、改栏”的热潮,旧村改造也如火如荼开展。村通公路后,百姓建房意愿强烈,因为运水泥、黄沙、钢筋方便了。村村争当“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文明村,不少村中安装各种健身器材,坳后村是市新农村示范村,成立了农家女业余健身舞队和腰鼓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村村修筑好了“致富路”拓宽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各条渠道,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新处农民农民正沿着“致富路”早奔小康而忙碌着。近年来,新处乡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让1600多位农民走出山区向古市中心镇集聚。地域的改变,使他们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展,他们白天采茶、种茶,晚上参与来料加工业,随着平原乡镇茶产业的发展,一些农民逐步加入到茶叶加工和流通的行业,“泥腿子”摇身变为“茶老板”,下山农民年人均收入比原居住地的农民增加了2000多元。

  如今,新处的农村公路和周边的山山水水充分融合在一起,一段路、一座山、一棵树、一块石融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驾车奔驰在新处乡的农村公路上,只要稍加留心,你会发现,沿途风光是那么旖旎,令人陶醉!“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悄然而至。新处曾是全县交通状况**差的山区贫困乡,发展如此迅猛,令人惊叹,更何况其它条件优越于新处的乡镇公路,也是今非昔比。宽阔、平坦、整洁、优美的农村公路成为松阳人当之无愧的荣耀,浸注着交通人的执著与艰辛,寄托着交通人对松阳县经济腾飞的美好期待!

groutin chidge转载